【閱讀的召喚2】當我們不再為孩子講童話
**
時代變動得如此之快,以致於連到底丟失了什麼,我們也往往無暇察覺。
游惠玲的文章常常提醒我,現代家庭裡消失的珍貴東西很多──譬如,早晨的便當;譬如,睡前的童話。
面對失去的事物,在我們順理成章成為一位感傷的懷舊主義者之前,我們也許有必要想想:在這些表象事物之下,我們到底丟失了什麼內涵?
當父母不再為孩子做便當、講童話,我們到底丟失了什麼?
父母總是費心在關心孩子的身體發育,卻極少注意到孩子的心理發展問題。大多數的父母也往往不了解,其實心理的健康,也跟身體的健康一樣,是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,甚至是一個錯過就難以彌補的過程。
兒童心理學家較一致的看法是,兒童成長期的心理發展重點在於:擺脫戀母(父)情結和手足相爭、擺脫自我迷戀的失望,從而培養自信心、自我價值感與道德義務感,以便告別童年期的依賴,順利進入青春期。
其實,與青春期、中年期等關鍵成長期一樣,兒童期也是一個十分掙扎的成長過程;孩子一方面要為走出去探索世界作準備,一方面又焦慮憂心失去父母的關愛。
只是寶寶心裡苦,寶寶不說。
兒童沒有能力用概念化的語言理解事物,也沒有能力用概念化的語言表達想法。心理學家布魯諾‧貝特海姆(Bruno Bettelheim)說,兒童對自我意識中正在發生的事情,是無法通過理性的解說去掌握的,只能透過「營造幻想」來熟悉它,而這正是童話發揮的最重要功能。
「三隻小豬」告誡了孩子享樂主義的危險,務實精神的重要;「小紅帽」鼓舞孩子承擔責任,並以勇氣和智慧回應世界的挑戰;「白雪公主」暗示孩子擺脫戀母(父)情結,以及建立親密情感關係的重要性……。
在孩子走出童年依賴的過程,父母最重要的就是以童話來協助兒童「營造幻想」,以便當來鞏固被愛的安全感。如今,我們丟失便當與童話,其實也就丟失了孩子部分的未來。